ʕ •ᴥ•ʔ

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建立多重安全狀態的「HEARTS」

本文摘自《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依附關係、創傷理論,與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



我們已經介紹完多重安全狀態的兩大骨幹,也就是成為避風港與成為安全堡壘;接下來,我們要把重點放在更具體的面向,讓你能夠試著在多段關係中建立起多重安全狀態。我爬梳了如何在成人戀愛關係中建立安全依附的相關文獻,並且綜合我的多重伴侶諮商實務,我將提出一個稱為「HEARTS」的模型──這六個字母分別代表的是,我認為要在多段依附關係中安全運作所需的不同要素、技巧、能力、方法。

H:Here──在場與陪伴
E:Express Delight──表達喜歡
A:Attunement──情緒的同步與調和
R:Rituals and Routines──儀式與規律
T:Turning Towards after Conflict──面對與修復衝突
S:Secure Attachment with Self──自我的安全依附

HEARTS的前五個字母,都跟多重安全狀態的關係層次有關;你可以在你自己的多重伴侶關係中試試看。HEARTS的S側重於多重安全狀態的個人層次;我會在第九章來處理這個部分,並引導你把這個方法運用到你自己身上。請特別注意,你並不需要隨時隨地做到這些事情;但我相信,如果你能將這些事項視為關係的核心,你就能發現許多美好、有效的方法,可以讓你獲得愛情中的滋潤和茁壯。




H:你在嗎?

嬰兒不可能和缺席的人建立連結。照顧者的缺席危險且具傷害性,而且可能產生持續多年的連鎖反應。依附始於身體,一開始在母親的子宮內,接著才是和照顧者的肌膚接觸。身體接觸是依附的發展所需,觸摸與面對面的接觸能夠建立連結,當孩子哭喊,人們也用自己的身體告訴孩子,他們很安全、他們並不孤單。聲音在依附系統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依附對象所發出的正確語調與節奏,能夠極其有效地撫慰我們的痛苦感受;一個人的聲音與肢體語言,也可能成為我們判讀對方是否值得信任、安全的基礎。

在重要他人能夠持續且迅速地回應我們對接近的需求時,對依附系統跟安全依附是最理想的。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依附對象觸手可及(意義上與實際上皆然),以及當我們有需求時,他們都會在,並給予回應。當我們感受到伴侶「在身邊」時,我們就能夠相信,伴侶真的關心、重視我們,而且我們值得被愛、被關注。如果伴侶總是不在、反應遲鈍或心不在焉時,我們就會產生不安全依附感,認為自己不被重視、不被愛、不被珍惜的恐懼與懷疑就會滋長。

佛教高僧與非暴力倡議者一行禪師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我們能夠佈施給別人的最大禮物,就是我們的存在」;創立富比世雜誌的邁爾康.富比士也曾經說過:「在場,不只是單純出現」。就算你物理上出現在這個空間,也不代表你身邊的人感受到你真的在場與存在。 你和伴侶在一起時,你真的把心思放在他們身上了嗎?還是你因為手機、生活壓力、對未來的煩惱,或者與其他伴侶的關係而心不在焉?你真的好好傾聽過伴侶說話嗎?還是你其實分神想著其他事情,或者在腦子裡想著接下來要講的話?對於依附來說,身體上的物理接近至關重要,但僅僅只是出現並不足夠。不管是哪種關係,能和伴侶待在一起都非常重要,但多重關係尤其常聽到人們抱怨伴侶的陪伴不夠,畢竟實際上需要照顧的人數比較多。我最常聽到的不滿是,約會時有人不專心,一邊和其他伴侶傳訊息,讓另一半覺得很受干擾。

依附是一種身體經驗,我們必須跟自己同在、跟所愛之人同在,才可能建立和發展其他的依附能力與多重安全狀態。想要建立安全關係的成人,如果你不在自己身邊,或者不在伴侶身邊,你就不可能感到肯定、理解、修復,甚至只是同樂。不是把手機放下幾分鐘,就叫做在場。所謂的在場是一種狀態,是指你的身心都專注在這裡,以你真正的存在,作為送給別人的最大禮物。


需要審視的問題


值得嘗試與實驗的事情




E:喜歡的表達

接著,你可以透過表達你對伴侶的喜歡,來進一步培養你與伴侶之間的多重安全感。研究者布朗與艾略特曾指出,喜歡的展現是安全依附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家長不僅喜愛孩子的作為,也喜歡他們的性格展現,孩子就能發展出自我肯定與健康的自信。成人也需要透過對方所展現的喜歡感受,來強化關係中的安全依附與健康的自我意識。如果伴侶能夠展現出,我們對於伴侶是特別的、重要的人時,我們在這段關係中的自我價值感也會提升。如果我們對伴侶表達出欣賞與感激,就能讓關係進入一種正面的文化,允許彼此在這段關係中展現脆弱、真摯與快樂的一面。我們可以透過語言、行動、觸摸或者眼神,向伴侶表達這種喜歡的感受。黛安.普爾.海勒和其他研究者會使用「含情脈脈」(beam gleam)一詞,來描述這種充滿溫暖、善意與愛意的眼神(也稱為「依附凝視」),藉由這種非語言的表達,伴侶就能看見自己在我們眼中是多麽特別的存在。

在多重伴侶關係中,喜歡的表達不可或缺。要從單偶關係的思維模式(我和你在一起,因為你是我的唯一),轉換到多重伴侶關係的思維模式(我和你在一起,因為你很獨特,但你不是我的唯一)並非易事。即使我們不想如此,但這種單偶關係思維依然會像宿醉一般襲來,人們不禁會對伴侶的情人產生競爭感,或者會懷疑,如果自己沒有他們所擁有的某些特質、環境、性癖好或生理特徵,伴侶還會想跟自己在一起嗎?即使是擁有健康的自我意識與自信的人,往往也需要許多正面回饋,才能解釋為何明明有這麼多人選,為何伴侶會喜歡自己,或者選擇和自己在一起。需要知道伴侶喜歡、珍視自己的理由並沒有錯,而且能向伴侶表達他們是你特別重視的人,對關係來說也非常重要。感受到對方所展現的喜歡感受,以及知道自己在對方生活中的分量,是我們感到嫉妒,或感到被新歡威脅時能夠依靠的重要資源。與其讓自己陷入懷疑和恐懼中,試圖想起伴侶讓你感到自己很特別、不可取代的那些時刻,可以撫慰你的焦慮,也才能讓同樂之愛出現。


需要審視的問題


值得嘗試與實驗的事情




A:情緒的同步與調和

依附連結是情緒性的,能夠和伴侶在情感上相連,是讓彼此感到安全的核心。情緒同步是一種和伴侶有情感共鳴的狀態,也是一種想要完整了解對方感受與經驗的行動。嘗試和伴侶同步,不是要你完全同意對方,也不是要把他們的經驗當成自己的經驗,而是要試著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與內在,同理他們的經歷。情緒同步代表,你對伴侶抱持著好奇心,想要知道他們的感受與需求,這將能帶來被看到、被理解,或者「有人懂我」的感受。透過和依附對象之間的情緒同步,兒童可以反映、對應到自己的經驗,進而發展出辨認自己思緒與情緒的能力,並且學習如何自我調節這些情緒與心理狀態;成年之後,我們依然需要能夠被他人理解、和他人建立連結,感覺到自己獲得了他人的接納、理解、支持,我們才更能夠容忍與調節自己的情緒反應。

以依附為基礎的關係中,可能出現一些跟情緒同步有關的挑戰,例如,當伴侶對你不滿或你被對方觸發情緒反應時,要如何繼續和他們維持情緒同步的狀態。在多重伴侶關係中,如果話題是關於其他伴侶、如果你的嫉妒心浮現、如果話題內容可能影響到你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時,要維持情緒同步的難度就會更高。如果你同時有多位伴侶,你可能也會有點困惑,不知道要如何和每位伴侶都維持一致的同步狀態。由於每段關係的期待與需求各異,我們和不同伴侶的同步方式也可能不同。


需要審視的問題


值得嘗試與實驗的事情




R:儀式與規律

規律性會讓我們的依附系統感到放鬆。在依附關係中,我們偏好可靠的伴侶,也偏好比較穩定的情境,變化通常可以預期,也不會突然出現會天崩地裂的劇烈變化。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儀式可以消除很多煩惱,也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是伴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大的承諾儀式與通過儀禮(rites of passage),則可以大幅地強化伴侶之間的連結。儀式或正式邀請某人成為我們的伴侶是一種外在承諾,可以為關係提供結構和定義;至於伴侶之間的日常互動,包括各種情侶之間的規律、習慣、或小小儀式,則是一種內在承諾,代表我們確實願意全心投入這段關係。

單偶關係的日常慣例比較容易建立,只需要考慮兩人的需求,而且比較重大的儀式與通過儀禮(例如結婚、生小孩、同居)通常比較明確,也會受到社會的期待與支持。在多重伴侶關係中,標誌關係進展的方式沒有那麼多社會想像的基礎,也比較難找到伴侶之間的共同生活節奏,尤其當沒有同住,或者其中一人已另有同居伴侶的時候,更是挑戰。多重伴侶關係當然有自己的儀式可以標誌關係進展,例如第一次一起過夜、出外旅行,或者第一次無套性愛,雖然一般社會規範往往容易忽略這些事件的重要性。在我們的關係中,和伴侶一起找到那些對彼此很特殊的大小事件很重要;因為具有能夠預測和期待的例行之事,是讓依附關係得以安全運作的基礎。

在伴侶分離或重聚時,創造一些儀式和例行之事也很重要。我們的依附系統對於分離與團聚非常敏感,突如其來的離開或出現都會刺激我們的神經系統,不告而別或貿然來訪也可能破壞連結感。乍看之下,理解你的情人在相見時需要如何重溫情感、在道別時要如何維繫安全感,彷彿很微不足道,但千萬不要低估這件事情的影響力。我有位同事,他非常清楚每位不同情人所偏好的「愛情語言」,在和情人重聚時,他會盡可能即時提供對方最需要的語言,強化雙方的連結感受,並為後續的相處時光開場。

另外,要去找其他情人之前的道別,以及回來之後的重聚,對於彼此的安全感也有很大影響。有人道別時不喜歡太盛大或刻意,但也有人希望在情人出外約會之前,能夠有一些相處的時間。同居的伴侶可能會希望對方約會回來後,先洗過澡才能上床,或者希望對方回家後要先心靈交流或有身體接觸,也有人希望與他人約會當天,要睡在不同的房間。

在以依附為基礎的關係中,雖然例行之事相當重要,但也要記得可以偶爾打破這些規律。因為規律也可能使關係變得一成不變,不要忽略了偶爾跳出日常循環的重要性,引入一些新鮮事物、一起玩耍或冒險,可以讓感情重新升溫。


需要審視的問題


值得嘗試與實驗的事情




T:面對與修復衝突

關係的斷裂是不可避免的。關係不是靜態的,而會持續不斷在和諧與爭執之間、在斷裂與修復之間來回。每個人都不同,所以終究可能會說錯話、做錯事,說出讓我們後悔的言論,或者忘記對於伴侶很重要的事情。就算我們想要,我們也不可能無時無刻都是最完美、最關心、最在場的伴侶。關係中出現裂縫無妨,關鍵在於我們要如何修復。能夠在出現衝突與歧見,或喪失連結感時,知道如何修復彼此、找回彼此的節奏,才能夠建立安全依附與具有復原力的關係。沒有處理的衝突將對信任感和安全感帶來持續性的影響。就依附類型來說,安全型比焦慮型更有機會採取有建設性與雙贏的方式解決問題,他們也比逃避依附型更有機會配合伴侶,能夠同時關照到自己與伴侶的共同利益。

根據戈特曼研究協會進行的長年研究,幸福的伴侶與怨偶之間的最大差異,不在於會不會吵架,而在於吵架之後,他們可以多快修復關係,和好如初。註81跟該協會稱為「怨偶級」的人相比,「關係大師級」的伴侶吵架時,雖然還是可能會出現大吼大叫、講話刻薄、進入防衛姿態、批評對方,或者拒絕溝通的狀態,但他們通常比較能夠坦承自己在衝突過程中的角色,因此也比較容易開啟關係修復的工作。關係大師級的伴侶能夠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也知道修復關係比爭執本身更為重要。戈特曼研究協會也發現,修復關係的技巧高明與否,跟修復效果未必有關;實際上,比起完美的修復技巧,態度真摯才最是關鍵。我經常對個案說,只要你心中還是想要證明你是對的、伴侶是錯的,那麼就算你擁有世界上最棒、最多的溝通與衝突解決技巧,也是枉然。我還是很建議多學一些溝通與衝突解決技巧,但即使沒有這些東西,只要你的態度正確,願意承擔修補關係的責任、願意保持謙遜和開放的心態,你們就能走得更遠。

戈特曼研究協會還發現,衝突後的復原能力也和伴侶之間多常在彼此的「情緒帳戶」中存款有關。如果關係中本來就存在相互理解、表達感謝、好好相待的文化,就比較能夠抵禦感情中的風風雨雨,修復關係的努力也比較容易奏效。如果伴侶之間本來就很疏離或不尊重彼此,不管多麼用力修復,成功機率通常還是很低。如果你已經開始練習HEARTS,你可能會發現,雖然衝突還是會出現,但關係的修復會順利很多,甚至可能因為這些爭吵而讓你們變得更親近。


需要審視的問題


值得嘗試與實驗的事情




本章探討的是,你要如何在多重關係中建立多重安全狀態。操作本章所提出的建議,可能會需要數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因此,你可以從你目前最需要的部分開始。在理想狀況下,HEARTS中每個字母代表的面向,你可能都會需要花一些時間練習(例如,先試著練習H兩週,再試著練習E兩週),這樣你才能循序漸進但深入地掌握不同面向的真諦。你可能會發現,有些面向你已經做得不錯,有些比較弱,雖然你可以根據特定關係的需求跳過部分的練習,但我不建議直接跳過整個面向,因為每個面向彼此相連,對於能否和伴侶實現多重安全狀態也都非常重要。最後,可能有些讀者會需要先從下一章的練習開始,因為你必須先和自己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才能夠開始嘗試透過HEART在關係中建立多重安全狀態。

#书摘 #多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