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日记:关于南美,以及人生选择
天黑了,房间里只有自己和一盏昏黄的小夜灯。
仔细想想,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出发之前我了解南美洲吗?一点也不。现在呢?仍然不。
上次离开中国是什么时候呢,离开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读高中时和比我大很多的姐姐出去吃饭聊天,姐姐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考大学一定要考到城市里,不要考到山沟沟里,最好离家近一点,这样她还能开车带儿子来找我玩。如果学校在鸟不拉屎的地方会很不方便,也没什么好玩的。
旁边的姐夫在捣乱。姐姐一边告诫着我,姐夫一边报菜名似地报出来一串欧洲国家。报了哪些国家的名字我倒不记得了,只记得灵光一闪:对哦,我干嘛不出国留学?
我所在的省,教育资源并不落后。但贵国的教育不公是如何运作的呢?我市的大学,对我省的学生划的是一本线,而对许多外省的学生,划的是二本线。我的高中是很优秀的学校,但这并不妨碍学生考上不知道哪里的犄角旮旯大学。我从小到大都读了挺好的学校,如果大学去了没那么好的学校,我恐怕会受不了。——我后来也的确无数次听到同学抱怨受不了。那怎么办呢,投胎是门技术活儿,来都来了,忍忍吧。
上学好累,不想努力了。不想努力了以后只能换取一个根本不值得的玩意儿,不想在努力的过程中给自己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一些比我年长许多的网友曾和说,工作很多年以后焦虑时做的梦,梦里还是高考的场景。我不希望这一切在自己身上发生。如果有什么东西是中国人必须经历的PTSD,我就是趁大家伙儿痛苦时溜之大吉的那一个。——我也的确溜了。高三的下半学期我请假在家,除了模拟考,剩下的时间都没去学校。
而且,我好想学一门新语言,一门英语以外的语言。但我并不想报外语系专业。大家都说外语系除了外语没学到别的东西,感觉很亏,而别的系想学外语随时都可以学,还不用学得那么痛苦。
那么,就出国吧!
去哪里好呢?
英语国家既不想去又去不起,欧洲一圈小语种国家的费用都不算太贵。好想去希腊喔,但搜了一下没找到什么途径,而上外的希腊语专业四年才开一次,就算考得上,也轮不着我。那就去隔壁意大利吧!距离又近,历史又有渊源,东西还好吃,据说人也懒散,很符合我的性格呢!关键还有对中国留学生的官方优待政策(马可波罗和图兰朵计划),也不需要像英语国家那样申请学校煞有介事地写文书王婆卖瓜(我很讨厌这一套),真不错。
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其实在我说出自己的决定之前,父母带我去看过一些留学中介,不知为何大家都推荐西班牙。我妈一副打死都不肯让我去西班牙的表情,跟我说不同意。
她很少干涉我的决定,不论我的决定是什么。从休学到退学,再到退休,她都没说过一句不是。只有在我说想去欧洲留学,却没说自己想去的是意大利时,她跳出来说不许去西班牙。打死都不许去。她害怕我变得和三毛一样,休学、复学,跑到西班牙留学,再跑去不知哪里流浪,读书、写字,最后自杀。
妈妈,我可没有三毛那么多愁善感,也没有她那么善良。她累到不行还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复读者的来信,我要有读者来信,累的时候估计都不会拆开。休息好了再看嘛……
高中时一位和我合不来的语文老师也曾说我“中了三毛的毒”。她究竟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说出这句话的,我也不记得了,只觉得莫名其妙。三毛全集是我初中读完的,我对“远方”并没有滤镜,我甚至都没有一丝向往她的流浪生活,谈何“中毒”?
总之最后就去了意大利。至于退学,那是后话了。
所有在ㄊㄚ人眼里看来的重大决定,在我身上好像都是很随便做出来的。我知道有的人去意大利留学是喜欢意大利的文化,是心心念念,是魂牵梦绕。而我,嗯……随随便便的。
好像从小到大都是这样。
选高中的时候是听上一届的朋友说这所学校冬天宿舍的空调整夜开,不用担心冷,就去了。其实我差点选靠着山、就在景区边上的一所高中,那风景可真好看呀!结果妈妈听了立刻提醒说那所学校非常严厉,我可能会受不了,就只好作罢。唉,它要是不严厉就好了。想象一下上课开小差能抬头望望山的日子,多惬意。
选初中的时候是听所有人说市里两所好学校里,一所的教育模式很填鸭,千万别去,就报了据称风气自由、老师不管学生的另一所。事实证明老师的确不管,或者说压根管不了。初一入学没多久,就见着初三的学长们在巷子里约架,几个人虎视眈眈站着。最后有人报了警,众人作鸟兽散。
选小学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啊!父母说问我要去哪所学校,我随手一指幼儿园隔壁的小学,就去了。至于当年幼小的我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早就没人知道了。
但是到底为什么会有父母指望还在读幼儿园的小孩子知道自己要去哪所小学啊???直到小学毕业,我都只知道市中心两三所比较优秀的小学。直到进入初中,我才知道市里还有不少别的小学。
认真打电话询问了我妈为什么,答复是:
“你很灵的!你小时候说鱼都死了,刚钓回家的鱼就两条两条地翻肚皮,最后都死了。还有你小时候猜别人怀孕肚子里的小孩是男是女,没有一次猜错的。你知道以前大户人家的小孩子都要抓周嘛,那个是有道理的!”……
反正人生这些个决定就随随便便地被我决定了。
话又说回来,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才能决定的决定,其实并不是内心真正想做的决定吧?
所以,为什么选南美?
不过也就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理由:
没钱去别的地方躺平,去别的地方就没法躺平,而我只想躺平。
南美离中国很远,中国人比较少,中国人多了我害怕。
签证要求低。
再加上:
学过意语,西语就很方便学了。
住了一阵子,又加上了几条:
果蔬肉蛋奶好吃又便宜,新鲜食材自由。
人很正常,很友善,很有同理心,很有基本常识。——我甚至都不需要和朋友解释什么叫多元爱(poliamor/polyamory)。
他们到底哪来这么多常识啊?谁教的啊?和中国人聊天我好像在当老师,不断科普新知识新概念,还得时不时纠个错。跟本地朋友聊天,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时才需要科普,剩下的都不需要过多解释,感觉很轻松。也许等中国真正连上互联网,和中国的普通人交流也会这样轻松的吧。
为什么选南美,具体一点呢?
具体一点就是,我跑去中国领事服务网把了解目的地每个国家的概况都点进去看了一遍,看哪个国家入籍方便。显而易见,我不想当中国人了,不想用中国护照了。另一方面,我也在油管看退休白人都往哪儿跑,在脸书小组看他们写当地生活体验,还在推特关注了一些中国移民。其实综合下来,我也就只查了一个国家的资料。翻完中国领事服务网后框选的剩下几个方便入籍的国家,资料都没查,就这么定了。
还是很随便嘛。
抱着“在哪儿生活能比在老中差”的心态,润到了南美。虽然如众人所说,办事效率极其低下,生活中也常有不靠谱,但对我来说都不是事儿。我毕竟是投错了胎的人,与东亚性格格不入的投错了胎的人。感受南美人的“不靠谱”并不会给我带来负面情感,只觉得好玩有趣——人类社会的规规矩矩本来就不符合人性啊!
之前在网上看人说,抱着“大不了我就回国”心态的人最终都回国了,抱着“我死也要死在外面”心态的人都活在了外面。我第一次离开中国,心里也想着“大不了我就回国”,后来果真回国了;第二次离开,就已经是后者的心态了。没什么值得留恋的,我死在外面好了。
躺在房间里看着窗外的云,躺在高高的海拔上看着低低的云,很恍惚。
不会再回去了。
2024.5.26-202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