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母语一样学外语(上):学成母语V.S.学成外语
用无痛学习法学语言,西语被我学着学着就学成了母语。
学成母语的表现如下:
1. 我在困和累的时候能用西语
有几次我很困,但还在给朋友发消息。我不想用中文发,就发了西语。反正微信也有翻译功能。但是这也太奇怪了!因为其实我困的时候说中文都会带吴语口音,会把“我”发音发成wě,因为口腔内部的肌肉已经不受控制地变成吴语发音的形状了……
和朋友吐槽后对方说因为说中文比较累,中文被污染得比较厉害,而且中国是高语境社会。虽然很有道理,但在我身上基本不成立。因为我手机里只有微信,没有别的中文社交软件,平时也不上中文网,很难接收到语义被污染的中文信息,我自己平时说话聊天也不会满嘴网络流行语。并且我只和低语境人交朋友,但凡一个中国人说话让我觉得“这是不是话里有话啊”,我就不会和此人交往。
2. 我有时候不想用中文,所以会用西语给中文母语者发消息
有几次我意识到自己不想说中文而想说西语,还挺神秘的。虽然在西语国家生活,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平时用西语很多。因为我比较内向,不太与人交往,出门也仅限于买菜吃饭、偶尔询问(网上查不到的)本地信息,并不会主动与人搭话。偶尔状态不好还会社交回避,宅在家里一周不出门与人交谈都有可能。我的本地朋友都不在同城,好不容易交到一个新朋友,结果他下周就要搬去隔壁大城市了……
相比之下,我说中文的机会倒很多,因为会和在国内的朋友打电话。尤其是状态不好、日夜颠倒的时候,几乎天天和国内的朋友挂着电话以维持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健康。所以“不想用中文”这件事本身对我来说就挺神秘的。虽然我讨厌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但我并不讨厌中文本身啊!而且我用中文聊的都是日常,并非网传“某些情感羞于用中文表达,所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
3. 阅读和回复本地人的消息比想象中快很多
最近在Facebook上卖二手,所以有机会和很多本地人在网上对话。这里几乎没有像中国一样方便的上门取件服务1,更没有闲鱼一样的二手平台,所以谈价格、约时间地点见面、见面前发生别的情况(如迟到)都需要发消息来回交流。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回复消息回得好快,一点开消息就已经在回了。等我的回复发出去,自己还在想,“啊?我看清楚别人具体说什么了吗?我看全别人的消息了吗?怎么已经回好了?”再翻上去仔细读一遍别人的消息,发现自己的确没搞错对方的意思。
想起曾经在长毛象看到有人提问大家是如何学英语的,因为提问者自己阅读文本的时候很困难,感觉是一个词一个词在读,没法像中文一样一段一段甚至一目十行那样读。评论区都说需要练习,多练习就好了。当时我信以为然。直到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阅读西语跟阅读母语似的,我才意识到这种情况其实并非“缺乏练习”,而是学习的时候用错了方法,把外语当成外语学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自己没有刻意练习过西语阅读。而我正儿八经在学校里练习过的英语阅读,读起来还是一个词一个词(最多一个词组一个词组)那样在读。我大概是2022年下半年从零开始学西语的,短短三年时间西语阅读就已经超过英语了,这还是断断续续学的结果。
4. 能毫无违和地看懂本地人的各种错别字
我们文盲大国这里好多人写错别字,我见过把ceviche写成seviche/cebiche甚至cviche的,见过把habitación拼成abitación/avitación的,还见过词组之间没加空格的:por supuesto变成了porsupuesto,还有把a las 3(在三点)写成alas 3(鸡翅三)的……要是不会西语只能用机翻,那可完蛋了。
今天我还碰见了同时写错别字而且没加空格的:把Lo siento打成了Lociento——可怕的是我竟然毫无违和地看懂了,后续回顾聊天记录才发现这个错得有些离谱的词。
5. 看母语人士的网络缩写不费劲
我平时不经常网上冲浪学西语网络语和缩写,但有几次都意外看懂了本地人的缩写:
q: que
k: que
slds: saludos
tqm: te quiero mucho
还有一些例子忘掉了,因为有些是Facebook卖二手时遇到的,没特意记录。
最初无痛学习法还不叫无痛学习法,叫“躺平学习法”。原因是2021年的某一天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为什么我的语文还算不错。
从学生时代的成绩/吵架或说服别人的胜率/用语言或文字表达时的自我感受/他人的反馈来看还算不错。总体的词汇量倒是一般,很多词也就看着眼熟,知道意思,懒得查读音。←还好意思说。
还是因为喜欢阅读吧。喜欢阅读主要还是因为没什么别的兴趣爱好可以像阅读一样随时随地开启,还不花钱。书非白嫖不能读也。←不要脸。
虽然已经不记得了,但相信幼年期的我在阅读中文的时候也不可能清楚知道每个词的具体含义。
那么,学外语也自然生长吧。高兴读就读,不高兴就不读。查单词什么的累死了,不查不查,囫囵吞枣得了。
起个名字好了!
躺平学习法/自然学习法/佛系学习法/随心所欲学习法/瞎jb学习法/破罐子破摔学习法……好像一下子起太多了。←语文还算不错的表现竟然是这个样子的。
我怎么不去写段子。
当时我才刚刚注册长毛象三个多月,也没什么人关注我,所以这一串嘟文的发言自然没什么人搭理。那时我在学的还是意大利语。到2022年中我才开始学西语,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安利和避雷重开了一串嘟文,并确定了名字:无痛学习法。
无痛学习法学到最后就出乎意料而又情理之中地把西语学成了母语。
而像学外语一样学外语的结果则很可怜:
- 词汇量测试测出来还可以,实际运用一团糟。
- 阅读的时候晕字,读起来很困难,有强烈的“外语感”。
- 光看单词感觉好像知道意思,放在句子里就不知道了。
- 勉强能看懂句子,把单词单独拎出来就不记得意思和用法了。
- 相似的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勉强理解,放在一起作对比就不认识了。
我的英语就是这么个水平。因为我的英语是在学校里学的,不是按着我自己的方法学的。学语言学到最后才发现,像学外语一样学外语注定学不好外语。因为“外语”和“母语”同为语言,从最根本上来说是一样的。
前两天闲来无事在单词机上刷英语单词和例句(因为西语的刷完了两遍,没必要三刷了)刷到了provided
,意思是如果,在……条件下
,例句是Provided you are modest, you'll surely make progress. 只要虚心,就会进步。
我寻思provide不是“提供”的意思吗,怎么provided意思就大变样了?一边刷词一边和朋友吐槽英语简直毫无逻辑。
朋友常年在英语国家学习,对我说在英语里这个逻辑其实是顺的,因为provide本身不表示“提供”,而是“使某件事成立”的一个概念。我内心咯噔一声,搜了一下英英词典,苹果自带的Oxford Dictionary:provide: make available for use; supply
——前者意为“使……可用”,后者我查了一下意思是make (something needed or wanted) available to someone
,也是“使(需要或想要的东西)对某人可用”的意思,根本不能翻译成中文的“提供”。
这样看来我从小学到高中13年2的英语几乎都白学了,我学到的大部分词都只是翻译事故。谁来赔我的人生啊!!!一番捶胸顿足后,我决定抽空也用学母语的方法把英语回炉重造一遍。
具体怎么学下次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