ʕ •ᴥ•ʔ

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多重安全狀態的兩大骨幹——避風港與安全堡壘

本文摘自《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依附關係、創傷理論,與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



成為彼此的避風港

約翰.鮑比與當時的其他學者曾認為,若伴侶要成為彼此的依附對象,這段關係就必須要同時是避風港,也是安全堡壘。能夠在關係中建立多重安全狀態的重要基石,就是知道自己在無助時,能有個避風港可去。當伴侶會關心我們的安全、會回應我們的不安、協助我們調適、撫慰情緒,並且成為我們在身心上的支持時,避風港就出現了;而當伴侶陷入困難、需要幫助時,我們也要能夠用溫暖、關懷、包容的方式,為他們提供這樣安全的所在。就算我們在物理上無法親自陪伴,我們還是會盡可能地在遠處支持他們,直到我們真正見面。


為了確保關係安全感,我們的依附系統會自動地對伴侶拋出特定的問題,我們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好奇:


有趣的是,研究一致顯示,擁有避風港關係(不管是戀愛關係還是家庭關係),在面對生活壓力和創傷事件時都展現更高的復原力。依附理論曾經研究了很多處於人生困頓時刻的群體,包括孤兒、天然災害倖存者、犯罪被害人、退伍軍人、難民、九一一事件在紐約市的人、待過二戰集中營的人,以及心臟病發作後或醫療手術後康復中的人,結果發現,無論事件發生當下或者發生之後,只要身邊擁有這種能夠提供避風港的依附對象,人們復原的速度就更快,經歷的身心痛苦就更少,較少持續發展出PTSD的症狀。


如果想要成為伴侶的避風港,各位可以參考下列的做法:


關於避風港的自我反思

在你每段以依附為基礎,或者你希望更以依附為基礎的關係中,請你自問下列問題:




成為彼此的安全堡壘

當我們和依附對象建立起安全感,以及當我們內心知道只要有需要,都能回來尋求他們的依靠,我們就能更自在、更放心地離開他們、探索世界,無論他們是否待在自己身邊。安全堡壘是讓我們得以前往更寬廣的世界探索與冒險的平台,這種探索有助於增進我們的能力信心與健康的自主性。就像孩子會想和家長展示他們剛畫好的圖、學會的新技能、新成果與新發現一樣,成人也需要和人分享我們所學到的新事物、取得的新成就,以及我們感到興奮的事情。在伴侶關係中建立並擁有安全堡壘,代表我們支持彼此投身於個人成長、探索、獨自活動,並發展其他關係,即使從事這些活動會需要分開。擔任安全堡壘的伴侶不僅會支持我們冒險,被徵詢時也願意給予意見,也會溫柔地指正我們。他們就像是一面充滿同理心的鏡子,讓我們能夠看見自己的盲點與自欺欺人的把戲,例如自我膨脹,或者自我設限。

雖然作為安全堡壘好像比作為避風港更容易、或更有趣,但千萬不要低估一個人和你分享願景、希望、好奇與夢想當下,會產生的親密感與極度脆弱感。這件事情的基礎在於,能夠相信自己可以和伴侶分離,而且能夠安全地返回你身邊;簡單來說,避風港是個能夠接受我作為我的人,而安全堡壘是能夠協助我超越自我的人。


如果想要成為伴侶的安全堡壘,各位可以參考下列的做法:


關於安全堡壘的自我反思

在你每段以依附為基礎,或者你希望更以依附為基礎的關係中,請你自問下列問題:

#书摘 #多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