ʕ •ᴥ•ʔ

关于退网

其实早在2022年4月我就在日记里写想戒网了,当时用的字眼还是“戒”。现在已经是2025年了,我不需要“戒”网了,只是在缓缓退网。

在此之前,2021年4月我已经写下退网的终极目标了:

  1. 删除/清空所有不常用的网站账号,仅保留三两个常用网站。
  2. 抹去常用网站个人信息相关的一切,包括生活记录,使他人无法识别和判断个人属性。
    匿名性强的网站不在此列。换句话说:在所有绑定手机号的网站,他人无法人肉出我。
  3. 重心放在现实生活中,必要时(查资料/联络好友)才上网,而非终日冲浪闲逛。

退网这件事我想了很久了。只不过最近才开始行动。

前阵子和朋友聊天,我说希望没有人能从中国的网站或app上认识我,他说我像在当间谍(Pareces ser una espía)。我说自己对网络世界感到厌倦,我想活在现实生活里。而且每次用中文搜索信息我都会看到不好的内容,我识中文字简直是一种罪。——但这并不是我想退网的主要原因,也不是直接原因。我想离开的不仅仅是中文网络,无论墙内外也无论何种语言的网,我都想退了。




想退网的契机之一是好友的离世。她2018年就离开了。在她离开后的几年里,我间歇地会想从网络上找到她存在过的痕迹。也许我执迷的行为和大脑被雾霾污染也有关系,但我从这件事里学到的东西可实在是自己思考的结论:没有人能活在网上。

我找到她加入的小组,一页一页地向后翻,在堆成山海的帖子里试图搜索她的网名。我想知道她曾经在哪里说过什么。这过程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更了解她一点,只给我带来痛苦。翻看我自己曾经的帖子,从这些陈年旧物里我又能认识现在的自己多少呢?零。我早就成长了,早就不是当年发帖的那个自己了。那她呢?她不是经常上网发帖的人,我至多找到去世几年前的旧帖子。看完当年的帖子,我又能再认识她多少?恐怕还是零。

事实就是这么残酷,没有人能活在网上。就算我能找到她过往所有的发帖和回复记录,拼图凑出来的也不会是她本人。


有那么一个瞬间我突然就明白了:因为网络不是真实的东西。在很久很久以前,所有的东西都会风化、腐烂、归于尘土。一个人死了,留下的东西会在自己家里。ㄊㄚ寄给别人的信件,会在别人的家里。关于ㄊㄚ的记忆、ㄊㄚ是怎样的人,会分别在认识ㄊㄚ的人的脑子里。每个人认识的ㄊㄚ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特殊的。——网络改变了这一切。如果一个人死了,ㄊㄚ那年迈而不熟悉网络的父母在机缘巧合之下打开了ㄊㄚ用过的网站,可能会觉得自己从未了解过自己的孩子;ㄊㄚ生活里的朋友若是在网上发现了ㄊㄚ的账号,可能会觉得熟悉的朋友突然变得陌生。这样想来,网络放大了人生的虚无。原本这虚无也应化为尘土,但现在不一样了。

原本每个人眼里的同一个人都多少有些不同,但网络上的人别无选择。在公开的网络上你只能有一种模样。就算在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账号,每个网站里你也只能有一种模样。(从这个角度来说,邮件和聊天软件与现实生活更为接近。)原本每个人都无法完完全全地了解另一个人,只是绝大多数人并不需要意识到这点。

如果认识的人没死,那也还好。如果认识并且关系亲密的人死了,你也知道ㄊㄚ上网,事情就不一样了。总有一个瞬间会让你想再去看看ㄊㄚ的网络发言。但ㄊㄚ还是发言时的那个人吗?过去的发言还能表达后来ㄊㄚ本人的想法吗?我不确定有多少人会思考这些问题。我思考了,感受到的只有荒谬。要是有一天我死了,我不希望别人通过社交网站上的过期发言来认识我,因为那早就不是我了。只是人死了,没法自己删除了。那不如我趁现在活着自己动手删除,避免别人在我死后通过社交网络上的无意义发言认识那个已经不是我的人。

思考了这么一通以后,我就很想退网了。


2021年3月我在小说里写:

她说人死以后一切都是虚无。她不希望被人们记得。她不希望个人生活被暴露在集体的目光之下。她希望用最简单、最古老的方式与人交流:见面、谈天。她希望作为个人,只被个人记住,希望关于自己的一切都是一对一的。她希望等自己认识的人死光了,这个世界上就不再有人记得她。

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到现在也没变太多。只是现在多了一些想记录的东西,所以现在的我选择离开社交网络,写点东西,说话,唱歌。等我把朋友的诗都唱成歌,再给它们一一编曲,还是会选择放到网上。因为那是我希望留下的东西。她毕竟和我不一样。我希望有人记得她。




另一个契机是停电。

2023年下半年我来到厄瓜多尔,因为气候异常干旱,整个国家都很缺电1,到最后不得不规定每天停电几个小时。11月我在日记里写:

每天停电的时候竟成了最快乐的reading hour lol~

2024年4月我又在日记里写:2

喜欢停电倒是一件很出乎意料的事。
像是现代生活中的片刻喘息。
不用被裹挟着在媒体制造的垃圾中挣扎。

喜欢原始生活 =。=


现在回想起停电的日子还是会扬起嘴角。停电几个小时嘛,又不是一整天。傍晚需要用电的时刻还是有电的,冰箱里的东西也不会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坏掉,所以并不那么影响生活。政府说会保证学校和医院的电力供应,那就不必担心出什么事了。只是停电会把信号基站的电一并停掉,所以手机网络和wifi都没有信号,上不了网的手机和电脑就都成了摆设。还是读书吧!Kindle总归是能用的,而且老款的续航很强,不像手机每天都得充电。所以每天一停电,我就拿起Kindle读书。真幸福啊,感觉自己很多年都没有享受过这样专注的时刻了。

停电改变的不止是我的生活。原本因为初来乍到而加的华人群里每天都有人说几句话,可能是分享生活资讯,也可能是寻求帮助。自从停电,群里就没声儿了。直到彻底恢复供电,群里依旧安安静静。终于有人忍不住问大家怎么都不说话了,群友纷纷表示在停电的日子里习惯了不玩手机。——写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要笑。


停电的日子里我都在想,要是哪天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我可以通过什么装置设置每天定点定时自动拉闸停电吗?在需要时有电能用的前提条件下,停电的感觉真的太好了:不用想有没有人给我发消息,更不用思考不想理的人发消息过来怎么办,反正我也收不着。不用想点开哪个网站,查看哪些信息,反正我也看不见。大脑空出了一整片与网络相关的区域,我感觉无比轻松。

现在再看,就觉得人真可悲啊。人类每次都发明了一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能带来新问题的东西。电力也是,网络也是。而且,我明明是可以自主选择不上网、不用电的,我明明是不需要“强制”停电的。只是在所谓的“现代社会”活了太久,一时半会儿没反应过来可以这么做而已。为了获得内心的安宁,我并不需要什么定时自动拉闸装置,我只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




退网本质上是极简生活的一部分。

极简意味着专注。衣柜里搭配好了衣物意味着出门前不必挑选衣物,每天穿同样的衣物就意味着不必搭配衣物;桌面物品少意味着视觉干扰少,家里东西少意味着东西找起来方便;短发意味着不再需要护发素,寸头和光头意味着不再需要洗发露和吹风机……对我而言,极简可以节约人生的时间精力。可爱而无用的物品拥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就可以了,这样日子不至于过得看起来太凄凉。剩下的能极简就极简吧,东西少了做什么都方便,尤其搬家。命运捉弄之下,我出国两年不到搬了三次家。还好东西少,不然得疯了。

生活中都那么极简了,网上也极简一下吧!我是这样想的。


终于在新地方安顿下来,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布置一下新家,添置一些生活必需品,但脑子显然有自己的想法,它觉得赛博极简更重要。于是,在新家还没衣架、所有衣服都在行李箱里时,我每天做的却是上网删帖和注销账号,而非出门买衣架。

还记得休学那年没事做,每天在各种网上胡乱逛着:人人网、开心网、QQ空间、豆瓣、微博、知乎、贴吧……偶尔还会看两眼天涯。都是时代的眼泪啊!那年还很流行偷菜呢,真令人怀念。当年会逛的还有不少小众网站,现在大都倒闭了,只有胶囊日记还在。当时的我有时间,有精力但不多,没玩伴,因为大家都在上学,所以就到处上网找点乐子。抑郁嘛,脑子也不是特别好使,书读不进去。而且常常日夜颠倒,很难出门玩。那就只能网上冲浪闲逛了。

现在的我已经很不一样了。到了空气好的地方,我不抑郁了。我依然有时间,但精力更少了,所以得把它花在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了。现在的我觉得哪怕是对着山发呆,也比漫无目的地上网强多了。(哦,我休学那年还住在城市里,根本看不到山。真可怜。)

关于赛博极简,下次另写一篇。




想起2014年左右,自己被中国政治环境毒打的初期,那时候我在朋友圈里经常发花花草草岁月静好,发着发着下一条就是404内容。自己看都会觉得割裂。那时还没有“三天可见”“一个月可见”功能,过几个月我就会默默把一些政治相关内容删掉,因为很多点进去也已经404了。当时我经常想,为什么就不能一直岁月静好下去呢?我多想一直岁月静好啊。

过了十多年了,终于换了环境来到了一个正常的国家,终于可以不关心政治了,终于可以岁月静好了。这个国家再大的事儿,也不过就是边境城市的贩毒、枪击与抢劫。那都是犯罪分子干的。要是政府做了什么道德败坏的事情,民众就要上街游行了。我住在治安很好的旅游小镇,自然不用担心黑帮;有本国民众上街游行,自然轮不到我一个“外国人”操心。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但起码一个正常国家产生的问题不会像莫比乌斯环一样绕了半天回到原点。这恐怕是我能安心退网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常国家产生不了徐州丰县、产生不了河北唐山、产生不了甘肃白银,也产生不了余杭区。


退网的效果很好。

首先是不会被中文信息辣眼睛和污染心灵了。简中的信息不必多说,繁中的信息也好不到哪里去。中文信息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创到我:帮南美朋友搜索一首歌,瞥见网易云音乐的评论里在吵架。台湾的月经科普博主还在用“生理女”这个词,而非“指派女”。在Zlibrary评论一本书,我说“这本书很好的,推荐大家读。操纵在中国太常见了”,评论区有人说“在哪里不常见,不然怎么有足够素材总结经验,出书……”又有人说“操纵这种概念容易被过度泛化理解,从极端角度讲,个体为了生存一直在或多或少的有意无意利用外界,何止是中国,何止是人类”。

这种时刻我总会想起那句经典:
“说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一般都是最黑的那只乌鸦。”

但我第一反应其实是:你们中国人是不是有病。
真有病又如何呢?我又不是医生。况且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当然了,学文也救不了。我能做的只是离他们远点,免得被传染。万一是传染病呢?

戒不了中文,我戒网还不行吗。退网以后的确没那么多事儿了。


其次是退网让我的生活重心终于回归到生活本身了。我有更多时间精力做自己的事情了,不会觉得一天什么都没干就过去了。不上网,能做的事情就很多。手机电脑里的文件和文档还没整理完,可以慢慢整理。前两天整理了Kindle里的书籍,Supernote里的书籍和笔记,清爽多了。(当然还顺手整理了Zlibrary的书单和收藏,这就需要上网了。)很多细枝末节的事、不被当成优先级的事,都可以慢慢做掉了。抽空搞定这些有点繁琐的事的确能改变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网上冲浪可没有这样的效果。

退网以后心情平静,内心平和。不再暴躁,不再悲伤,也不再厌世。杀人放火的念头都消失了。我在夜里听虫鸣,在清早听鸡叫。出门看山、看溪流,和邻居笑着打招呼,在公园观鸟、看蓝天白云。想起来的时候录一些分享到播客,管它有没有人听;想写东西就写点东西放到博客或newsletter,管它有没有人看。这才是生活啊。

网上的纷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生活。
过去、未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




题外话:

你们知道厄瓜多尔的国家级slogan是什么吗?
Ama la vida. (Love the life.)

爱瓜爱生活!



  1. 厄瓜多尔大部分的电力来自水力发电。

  2.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什么离谱国家,怎么23年停电,24年还停电。容我说句公道话,虽然极端气候也是存在的,但主要是这届政府不行,没有提前准备应对方案,导致多次“有计划停电”。中间还有水库的水被人偷偷放掉了这种乌龙事件,非常离谱。土生土长的厄瓜多尔朋友表示他从小到大从未遇到过这样时不时停电的情况。

#写点东西